人在大宋,无法无天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7节 (第3/6页)

优惠,再发给商人一种领款凭证,名为“交引”,这也是交子的起源。

    商人持交引到京城领款,或由京师榷货务批引后,到解州、江淮地区领取茶,这就是入中。

    补偿入中的货物后来又增加了香、矾,于是入中就成了宋代专卖制度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此法有利于北宋的国家财政。

    但这个法子虽然比较好,可有个作价的问题。

    宋朝朝廷使用这个办法,是为了解决朝廷自己征集与运送粮草的成本。

    然而商人也要花费成本才能够把粮食运到边境,那么从官府角度考虑,因急于为沿边筹集粮草,必须优价鼓励商人入中,就要给商人一定优惠政策。

    比如这次商人运粮花费的成本是八十万贯,朝廷为了提高商人运粮的积极性,就要给这八十万贯估成一百五十万成本,让商人多赚钱。

    虽然商人赚钱是合理的事情,但这八十万贯变成一百五十万贯对于朝廷来说,还是难以承受,就变成额外支出的冗费之一。

    事实上这部分支出一开始没有那么高,按照之前政策,进行实估的话,八十万最多变成一百万或者一百二十万。

    但随着战事吃紧,边境粮食短缺,再加上入中法属于异地结算延期付款的赊买制度,cao作极为繁杂。

    从交货到取款,距离远、时间长、交引批转手续多、交通费用大,与现钱交易相比,资本周转慢、交易成本高等特点,造成了支付的价格越来越高。

    因为宋政府的购买机构为了获得足够的入中粮草,必须多给交引、高予虚估。

    交引发行越多,结算机构就越无力及时兑现,势必导致交引的票面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