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八章 报告喜讯 (第2/10页)
隋朝之前采用的“察举”、“任子”、“纳资”及“九品中正”等一系列选士制度此时也充分暴露了它们的弊端,例如隋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将选人的大权掌握在地方中正官的手中,仕途完全为豪门所垄断,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也加深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广大下层知识分子渴望打破此种局面,跻身上层,参与政治,分享权力。因此,科举制的产生正是为了选拔大量人才,将选才的权利收归中央,解决官吏缺乏,同时缓解阶级矛盾而产生的。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选“士”制度,一旦选士成功,被选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前景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变。因此尽管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有一套十分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蕴含着极不公正的一面。 一方面试题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试内容的死板、冷僻,并不能真实综合地反映人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或是机械教条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由于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和应试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学习风气日盛,广大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书卷,不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只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甚至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