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四章 侄女陆巧巧 (第3/10页)
是在房间里的。 “来了。”陆盱看了眼陆垚说道,不过他也没怎么多搭理陆垚,毕竟这是自己的孙子或者是孙女要出生了,是头等大事。 古时妇人产,下地坐草,法如就死也。”从南北朝医家的这段话就能看出,女人分娩不仅性命攸关,而且是离开床榻、下地蹲坐着生产。地上会铺草堆或兽皮,一方面避免婴儿落地受伤,另一方面也防止血水弄脏屋舍,触忌犯神。 然而,生产是穷尽气力的生死马拉松,蹲踞垂直的姿势好施力,却很难支撑十数个小时。正因如此,产房内便需要数名“抱腰人”(又名“看产人”)帮忙。这些女性助产者一人站在产妇背后,环抱撑住她的腋下,让产妇能安心倚靠;另一人则在产妇身前,准备迎接新生儿。古书里罕见临盆一词,“分娩”也是宋代以后才较常用,1500年前的人若说“抱腰”,就代表要准备替妇人接生了。 只是,生产如此辛苦,为什么古人不在松软舒适的床上呢? 可能方便产妇用力、胎儿顺行,应该是主要原因。此外,从唐代以前的文献看来,床高可达数尺(一尺约23公分),南朝便曾有孕妇想流掉孩子,“自床投地”无数次。设身处地试想,对大腹便便的孕妇和协力抱腰的产婆们来说,躺在高床上生产,恐怕不是最佳选择。当然,物质条件也可能需纳入考量。古时生活不如现代优渥、方便,上网采购24小时送到家,床榻等家具远比今日珍贵,若被大量血水浸透就报废了。 待产时刻,抱腰人(助产妇)已随伺在旁,陪伴安慰产妇,帮助按摩放松,产妇可或坐、或卧、或走动,舒适为主。何时开始发力?现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