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33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34 (第2/4页)

在有胡卫东这个从后世穿越过来的专家掌舵,这类尴尬的情况自然减少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深知历史发展方向的胡卫东一般来说(除非有特别需要)不会引进那些会在不久之后便淘汰掉的技术和相应机器设备,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浪费一下子引进了这么多好东西,赤色党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但胡卫东在欣喜之余,却率先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突然增加了这么多机器设备,对于管理、技术人员与合格工人的需求该有多么巨大?其中管理与技术人员相对还容易解决,毕竟需要的人数相对较少,前者边区一直在大量培训,再加上部队退役转业(注1)的干部,暂时问题还不算太大,而后者一方面中福国际这两年里一直在大量培训美国的华人华侨青年,而陈嘉庚等南洋华侨企业家也纷纷将技师与技工送到美国委托培训,这批人员之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在学成之后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到国内支援抗战,多少缓解了一点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中福国际还直接大量引进外国的技术人才,反正现在中福国际比任何时候都更有钱,事实上这次大引进期间中福国际光是为了引进人才而直接花费的美金就超过3亿,而如果将国内向其提供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也算进去的话,总额不下5亿美元(当然这笔钱不是一次性支付,而且只要用不到外汇,中国毕竟地大人多,牙缝里省一省还是省得出来的。),一共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引进科学家、工程师与高级技工合计逾10万人,极大地增强了边区的科研与技术力量。不过,这些人才和以前一样都只是一段时间(不算少数最终留下的,平均3年左右。)内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