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37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79 (第2/4页)

要是因为花园口决堤制造了大片的黄泛区、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气候生态,但是胡卫东依然不敢有半点大意。对抗旱灾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大量兴建中小型水库(大型水库耗时太长,而且需要大量的水泥等工业产品,在抗战胜利之前基本搞不了。)和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些工作都需要广泛地发动和组织农民,如果简单将地一分,才解放一两年、甚至更晚的老农民肯定就只顾着自己家的那块地了想来想去,胡卫东最后只能暂时采取折中的办法,一方面将所有粮田(注2)全都按户(自留地则被取消),以保证工分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磨洋工至少不会影响到至关重要的农业产量;另一方面,每年收获的粮食当中农户只能自留三分之一到一半。剩下的则都要交给村集体通过工分的方式进行二次分配,另外公粮上交和化肥农药(未来还有种子)的领取也都由村集体出面。这样一来农户就不敢只顾着自己家的收成而不参加集体劳动。

    另外,胡卫东还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民国时期的村子大小差别很大,人多的可以有几百户乃至上千户人,少的只有几十户甚至十几户人,可这些大小不一的村子各自的村委会编制却相差无几,这些村干部基本都是脱产的,这样一来。那些较小的村子毫无疑问负担要比较大的村子重得多,而那些过大的村子又因为干部偏少而常常管理不善。除了有正式编制的村干部,农村里的文员(文书、会计、保管、农技员之类)、民兵、军烈属、干属(注3)、五保户大多也不参加劳动,年末村委会统计工分的时候,会计把全村实际干活挣的工分加在一块,按劳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