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3/6页)
书随他查阅,竟能提前那么多年、达到这样的理论高度,也是很可喜可贺了。 除了顾炎武自己想到的这些素材以外,这部书里还有一些内容,是沈树人交办的命题作文。 主要涉及的问题,是论证南北民风尚武程度的差异、北伐中原还我河山的历史成功经验。 这个问题,沈树人觉得也是非常有必要正视听的。因为他作为现代穿越回来的人,知道后世有不少攻击明该亡的言论,拿出“以南统北很难,所以清灭明、金元灭宋都是应该的”来说事。 来到明朝之后,沈树人跟一些喜欢纵论历史的朋友探讨,也注意到了这种倾向。这种思维惯性对于未来的民族抵抗意志当然是大毒草,必须正本清源。 所以,他要顾炎武系统性地梳理历史上“以南伐北、成功光复中原”的成功例子,并总结其共同点,说明“符合哪些条件下,则以南伐北可以成功”。 明朝人最熟悉的例子,自然就是朱元璋了,他成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不用多说,直接让人歌颂太祖功绩就行。 如果是现代人,那还能拿清末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再拿来说一次事儿,可如今这些事情都没发生,也就没法提。 于是乎,只有朱元璋一个孤证,貌似不太好用。 好在,沈树人自己也很会总结,元末和清末,那都是民族注意凝聚力最强盛的时候,说白了,南方不是不能打,而是要扛起民族大义的旗帜,就能无往而不利。 如果不扛民族的大旗,只是为了皇帝一家一姓而奋斗,那才会万分艰难。 总结出这个原理后,再往古代历史上套,多多少少也能找出几个不那么严谨、但也可以用的例子来。 沈树人和顾炎武切磋后,就把刘邦项羽拿来用了一下——秦灭六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