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易家有子_第111章 番外篇之 刘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1章 番外篇之 刘燕 (第3/7页)

‘耙耳朵’的历史传承已久,但奇怪的的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往往在四川女性身上得到体现。

    刘燕自幼聪敏好学,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搬入师大后更是如鱼得水。

    刘母对刘燕的学业虽然不算挑剔但也不支持。在她看来,刘燕能读到高中毕业,就算是一个文化人,再去上大学则没有这个必要了,还不如老老实实嫁个好人家,早点过日子才是正事,在她十六岁那年就找了个院里的男孩跟她相亲。

    一向对刘母言听计从的刘父,却难得发了脾气,直言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上大学,并不留情面地把男孩赶了出去。

    有了父亲的支持,刘燕也能安心读书了。但好景不长,刘父因为工作原因遇到了麻烦。

    五十年代的师范大学生,国家规定免交每月九元的伙食费并按月定量提供口粮,由市粮管部门核对发放。

    到了三年饥荒时期,刘父作为伙食管理科的负责任之一,面对缺粮这种局面,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帮学生渡过生活难关。

    每天跟科里同事坚持到百里之外的苍溪、旺苍等地去购买南瓜、红苕、土豆等杂粮。买到后肩挑背扛到公路后再用校车运回学校。刘燕劝他不要这么劳累,刘父则笑呵呵地表示,只要同学们能填饱肚子,他就心安理得了。

    时间到了六零年秋,大学校园‘新三反’开始了,同时省上宣布省制发的粮票作废。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全川,震动了每个单位,也震动了每个家庭和个人。大家眼巴巴地看着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口粮,一个通知就化为灰烬了。而师大的职工和学生经过一年多点‘耕耘’节省下来的八千多斤粮票变成了一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