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 (第2/4页)
缺房的户口。 过去的商行,规模大的,像是牛角街八号的老秦家,他家祖上开布行,鼎盛的时候,他家中伙计都有百十多伙计,在他家吃住生产。 后来,他家老祖宗生了四五个儿子,分家分产,儿子又生儿子,到了这一代,人家依旧不缺房子,随便那个男丁都能分到四五间这样子。 而段四太太家,她婆家原本房子跟江鸽子家是一样大的,可架不住她婆家有四个儿子,她家临街大四间儿的门面房子,楼上楼下两层,一个儿子能分两间儿。 这个面积,其实在老三街不算阔绰,也就还行。 其实,大概在四十多年之前,段家出了个败家祖宗,喜欢了一位街口戏班的名角儿,为了给人家做金线银织的行头,就卖了家里的一半院子。 不然四太太家不能住的这般拘谨。 如今老街也就这样,不足两百户的初迈中产阶级的小市民,拥挤的住在五百年缝缝补补,摇摇欲坠的老宅内。 没自来水,没下水道,身后一条元宝河,平时洗衣服,洗菜,遇到不讲究的还会清早悄悄倒马桶。 春夏秋三季下雨,河水发臭,垃圾乱飞,满街的沼泽地,这边环境实在算不上好。 四太太算了无数次了,她家楼上楼下,连门面算在内,于氏给的现代化楼房一换二,在城中心,李氏一换三,可惜给的是大农村的楼房。 思来想去……一咬牙,她家要搬到大郊区去。 这样,一个儿子最少都能落百十平米的上等住宅。 乡下怎么了?空气好呢! 想到这里,原本高兴的四太太忽然面色一变,看看坐拥二十几间屋子,还有个大院子的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