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祈祷(1vNh)_后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记 (第5/8页)



    我对写作的观念,自我和世界的观念,也就这样和书与角色慢慢合一了。

    这本书其实过分的理论化,未来也许再也不会如此了。它的败笔反会成就它在我世界里的唯一性。一切都只有一次,这是为什么当下如此重要。

    我从七八年前起脑子里就一直有一个心理医生的角色。

    还没写到出国线时,我和朋友去书店,我抽盲盒书,刚好拿到的是关于抑郁症的历史。书里写到早期很多英雄会得抑郁症,人们会把得抑郁症看做是上天的使命,证明这个人独一无二。

    他们还认为女性得爱情抑郁症的几率高很多,因为会分泌出某种激素。

    激素会有冷热干湿,这个和西方古典占星学的一些理论是一样的。甚至很像我们背景里的阴阳五行。比如水相星座是冷和湿,冷会凝聚和冰冻事物,很难向外扩张,湿的渗透力蔓延力很强,且润物细无声。用来理解水相星座的特质。

    那时候对抑郁症的理解更物质和功能化。后面有了科学,再后面不擅长催眠术的弗洛伊德启用了精神分析。

    我对心理学也不太了解,写第一次伍桐和周焘的对话主要还是凭借经验。

    真正读到催眠,是在《自我和无意识》荣格提及老师弗洛伊德的同事,也就是现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给一位女性做治疗,他探究出她“恋父”的特征。

    弗洛伊德看见了人除了意识之外,还有无意识存在。我们从前常说做梦是潜意识发挥作用,它的源头是无意识。并且他提取一切心理因子的源头都来源于“力比多”,也就是性本能的能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