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_大明国师 第43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437节 (第1/7页)

    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当把“治理国家”、“名分”这些东西结合眼下大明的时局来看,孔希路讲学的含义已然不言自明。

    郇旃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惊喜。

    没想到,孔希路看着是醇儒模样的老人,一开口,攻击性竟然如此之强。

    “不愧是赢了洪武朝三教论法的人物,这一次,姜星火可是遇到能治他的人了。”

    孔希路简短地说了一句后,便开始提纲挈领地讲述儒学的重点,以及一些学习的技巧。

    一开始,底下的学生都听得聚精会神,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就有些昏昏欲睡了。

    这些人的学问并不算顶尖,最多也就是个秀才水准,能考举人的一般不来国子监。

    这里便是说,在明代凡入国子监的学生都称作监生,而监生大致分为六类,即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夷生、俊秀生。

    后五个好理解,贡监就是地方每年给指标选派上来的;荫监就是官员到三品后朝廷会给予子孙若干进国子监读书的名额,如果品级不够,死于忠谏者或守土死节者子孙也可以荫监;例监,也就是捐钱进国子监,明初口子收的比较严格;夷生,就是藩国的留学生,其中还有王子王孙之类的;俊秀生,名义上民间有俊秀通文者也可以进国子监读书,实际上是给大佬们走举荐留的口子。

    为什么说一般能考举人的不来国子监,就是因为举人进京参加会试不中,从而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就是举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