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232节 (第3/7页)
恐怕就是在‘性、情、无’这三个概念上是与其一以贯之下来的至于其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就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道衍则是笑着摇了摇头。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现在的理学恐怕是做不到的吧?” 这里便是要说,《论语·子路》的这段问答中,孔子他老人家对于‘士’这个官吏阶层的亲自定义,就是在两点,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 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 咳咳,要是真的按照孔子他老人家的概念来划分,那其实现在的程朱理学所谓的士大夫,在后一点上也是很多士大夫都做不到的。 便如姜星火前世时清代学者颜元在《存学编》里对宋明理学家,那句扎心到极点的批判一般。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道德水准到位就已经是优秀士大夫了,办事能力什么的就别强求了。 所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怕是不太行。 张宇初闻言也是一愣,旋即失笑道:“从《儒效》上那套搬出来的,倒也贴切。” 这句话要是换了旁的普通老百姓坐在他对面,恐怕压根就不知道张宇初在说什么。 说实在的话,在华夏古代的辩经过程中,最让人头大的便是文人们非常喜欢引用层出不穷的典故。 为什么要引用这些典故? 原因无他,就跟姜星火前世网际网路大厂的黑话一样,什么颗粒度、什么用户心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