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350节 (第1/6页)
姜星火心念一动,故作为难之色道:“唉,既然陈掌柜如此说,那就各退一步,七十文。” “六十五文。”陈掌柜咬牙切齿道。 姜星火拍了拍扇子道:“那便依了陈掌柜的意思了。” “不过丑话说前头。” 姜星火沉吟片刻后,接着说道:“这次咱们交易,所有粮食,我都要在粮仓里抽验清楚。” 要去粮仓里验,而不是交割的时候验清楚。 陈掌柜眉头微蹙。 这种情况下,他若是同意,米店的粮仓自然是没有两万石的,就是常平仓,都没有两万石那么多,更别提济农仓了只有备倭军的军粮仓里才有这么多的稻米。 这里就得说说大明的粮仓制度了,朱元璋自己是挨过饿的,所以大明建国后,非常注重粮仓制度的设立和储备。 跟隋文帝那种仓里堆满粮食宁愿烂了都给百姓吃一粒米不同,朱元璋设立的粮仓制度,都是从为民角度出发的,分别有预备仓(常平仓)、济农仓、社仓三种。 所谓常平仓,就是朝廷为了防备灾荒,令府、县等各级行政区均设有的储备粮仓,以备赈饥,具体储粮多少视行政区大小,从一万五千石到两万石不等。 如果遇到了灾荒,情况严重则无条件开仓放粮,情况不严重就借粮给百姓,不需要利息的那种,而如果遇到了青黄不接的年头,粮价开始飙涨,则以常平仓的粮食平抑粮价。 不过这是理想化的状态,正常的情况,就是常州府的这种情况了。 常平仓的粮食被盗卖一空,别说平抑粮价或是借给百姓了,就是赈灾都不够用。 济农仓是官府用政策来换取百姓主动捐献粮食,如果有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