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415节 (第4/7页)
叶适)两位先生的事功之学(主张务实而不务虚,强调理论必须通过实际的活动来检验,认为‘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的路子吧。” 这里的浙东永嘉、永康事功学派,指的是以叶适和陈亮为代表的学问派别,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儒学三大学派,只不过事功之学较少为后人所知。 黄信晒然道: “要变法,有些东西是绕不过去的。” “龙川先生和朱子的王霸义利之辩,再来一次,你觉得你能赢吗?” 黄信没有说谎,变法的最大阻碍,从来都不是什么庙堂上搞政争的文官士大夫。 只要是个体,在绝对的武力面前,都是无足轻重的。 事实上,若是只靠砍人就能变法,那历朝历代敢砍人、有意愿变革的帝王名相多了去了,怎么没几个敢动又能成功的呢? 变法,表面上变得是法度,守旧,表面上守得是旧制。 可实际上归根结底,争得是庙堂乃至社会道德里最核心的命题,是不折不扣的道统之争。 能不能不争道统,而直接变法闷声发大财? 在中国古代的庙堂环境中,答案是不能。 因为变法必然涉及到最经典的“王霸之辨、义利之辨、古今之辨”,这三个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争论。 就“王道”和“霸道”来说,这不仅是价值取向不同的问题,而且在现实庙堂领域,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各自的实质内容,正如宋人张木式所说:学者须先明王霸之辨,而后可论治体,这就是说辨别“王霸”并不仅仅是哲学思辨,而是非常现实的庙堂问题。 至于“义利之辨”,义利问题和义利关系在儒家伦理思想与价值观中是极为重要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