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2章 (第1/3页)
在行伍中淬炼出来的君主自有一派肃杀之气:“辛弃疾既赞朕‘气吞万里如虎’,朕当然要让后人看看,朕是如何虎步中原!” 【按理说,孙、刘二人都有些悲剧,但他们的抵抗与不屈却是将之染上了一层悲壮意味,辛弃疾赞扬这二人,实际也是在暗示自己报国的决心。然而,同为南方政权,南宋一意逃避苟安,与孙、刘之奋起抗争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了,所以词中又流露出词人深沉的悲哀。】 “不是,”刘彻看不懂了,桌子拍得震天响,“这南宋朝廷难道是没人吗?” 满朝文武找不出个有骨气的? 哦,辛弃疾除外。 唐朝。 一应文人纷纷摇头,原以为那日所看杜工部之诗已经足够沉痛,不曾想辛词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唉!” 刘禹锡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想起自己曾作的“金陵五题”,他感叹着六朝如梦、物是人非,识尽变迁之感、盈虚之数,可那毕竟是后人超脱之慨而辛弃疾,他登山揽胜,看的是古迹,眼里心里却俱是当朝事。惜哉?痛哉! 北宋。 赵匡胤的眉死死皱在一起,手捏得咯吱作响,只恨不能将那不肖子孙一脚从皇位上踹下来。 另一边,欧、苏、王、曾诸文人也沉着脸没有说话。后代的历史太过沉重,沉重到哪怕只是词里窥到的小小一角,都几乎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李清照也敛了神色,她想起那首《声声慢》,心中不好的预感愈发强烈。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她写出那样愁绪难解的词? 南宋,京师。 辛弃疾苦笑一声,一杯接一杯地往嘴里灌酒,仿佛这样就可以麻痹那些或愤或怨的情绪。安静的夜空下,只有水镜的声音尚且寻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