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_第142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2章 (第2/3页)

彦颇有些愤愤,打定主意要多寻前人好诗入词,为词中引入清新雅正的诗家格调。

    东晋。

    陶渊明也有些沉默,为白居易笔下的浔阳。他尚在浔阳隐居,浔阳山水灵秀、风情质朴,甚合他的心意,哪有白居易说得这样惨?陶渊明觉得自己的隐居之所被人黑了。

    正这么想着,水镜里的话锋一转:

    【不过看白居易和元稹的往来唱和,他在浔阳确实还比较恬然自安,应该就是像他自己说的,听到琵琶女的自述,所以忽然勾起怀想,心生哀感吧!但是,这首诗真正感人的地方在哪里呢?】

    “难道不是琵琶女落寞沉沦、独守空船黯然神伤的一生?”有人为诗中的琵琶女唏嘘。

    “非也,难道不是白乐天才华横溢却遭贬谪、谪居卧病?”有人为白居易的仕途波折叹惋不平。

    ——这些都不是。

    【白居易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士农工商,士最是清贵,哪怕他现在是一个贬官,只有区区九品,但在身份、在社会心境上,他都处于绝对位置;

    可琵琶女呢,她只是一个倡伎,在社会最底层,纵然她有琵琶圣手,可如今已经是个“过气明星”了。

    自古以来,士人耻与倡优并列,可白居易在这里却肯摒弃成见,由衷地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将自己与琵琶女放在了同等位置,封建社会下层的琵琶女与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成为同调,就像伟人说的,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这是这句诗的高度所在,是千年前尚还蒙昧的民主思想的回响。

    up主想,这句诗琵琶女一定听懂了,并且深受震动——“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她决意再为白居易弹奏一曲,不是《霓裳》《六幺》那样的场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