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33.要细水长流 (第3/4页)
来就是了。 不过,接下来朱由崧进行的坩埚炼钢就牵扯到了朱由崧比较多的心力了。 须知道,眼下大明境内只有所谓的灌钢法,没人相信可以直接在高炉里把铁水炼成精钢的,而朱由崧又没有详细的原料配比,所以,到底用多少焦炭,多少铁锭都是通过广泛的实验才能得出结果来。 另外就是,工匠们目前还是只凭往日的经验做事,并没有养成看温度计及做实验记录的习惯,非得朱由崧亲自盯着,并示范过几遍后、留下几个伴读监督后,才初步改变工匠们的工作流程。 好在,朱由崧的努力很快见效了,虽然第一和第二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但第三次,第四次实验都顺利的直接练出了钢锭,让除了朱由崧以外的所有参与者都惊呼不已。 但朱由崧并不满意,因为他无法测量钢铁的金相,也无从了解钢铁的耐磨耐腐蚀程度,甚至连是不是高碳钢都不知道,更无法观察钢铁内部的气泡气孔,完全就是瞎猫遇到死老鼠的状态,只能说是勉强可以一用。 其实,这也是朱由崧对自己要求过高了,事实上,这个时代能有熟铁就很不错了,至于钢,那完全就是奢侈品,更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朱由崧已经掌握了至关紧要的某种代差了。 “看懂了没有?”朱由崧问赵山道。“看懂了,你就留在这继续督促工匠们调整配比,尽可能的找出用料最少,出钢最多的合适比例。” 赵山应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