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81 (第3/4页)
方才知道,戏志才这一路也不太平。 山高水远,乱军劫掠,盗贼猖獗。一人带着一个小僮,从颍川赶到长安,途中遇上的危险,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 提及董卓,崔颂意外地发现,戏志才对董卓的观感,远没有其他的士人那般糟糕。 “这天下方呈乱象,局势未定,若有一强权者,为衰颓的汉室扶以一臂之力、力挽狂澜,未必不能稳定朝纲,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戏志才目光毅然,“董仲颖行事为人诟病,但他若能集权柄、除乱军、安天下,便是私德有损,亦不妨为一方枭雄、千古功臣。” 戏志才的观点,与时下主流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道。 崔颂从他的言谈中读出了对“中央集权”的推崇与对“君君臣臣”的轻视,暗暗吃惊之余,对于史书记载的“负俗之讥”也有了理解。 如此言论,在以儒家为主流的汉朝,必然是要受人讥议的。 戏志才既已提起了这个话头,言谈之间毫无避忌,崔颂自然也不可能保持沉默。 他努力回忆另一个自己这两个月以来的教导,试着代入另一个崔颂的立场,接下这道论题。 “然则董卓毫无治国之能,虽有擢用名士之心,却更爱排除异己。残杀百姓,此乃不仁;四处抄略,掘皇土,广铸币,此乃不义;除张伯慎(张温)、杀袁次阳(袁隗),此乃忘恩;烹大臣、灭袁氏满门,此乃丧尽天良、人心尽失。比之暴秦,尚且过焉。上至官宦,下至庶人,提起董卓无不两耳发麻,又惧又恨,敢怒而不敢言。荀子曰,‘四帝二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