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节 (第2/6页)
目光很快从政治层面剥离,再次回到了底层百姓之中去。 东汉末年频发蝗灾,最严重的也就是初平元年到建安三年,之后平均五年就有一次蝗灾,因此蝗虫的治理,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蝗灾的发生导致粮食减产或者颗粒无收,对于天下百姓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即便这样,底层的百姓也是吃不饱的,更何况没有蝗灾,还有旱灾,以及越加繁重的赋税。 因此楚楚就是琢磨着,或许应该想办法让粮食得到增产。 粮食一旦得到增产,不管上位者如何制定征收的赋税比例,总归是能让百姓果腹的。 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搞杂交水稻,或者选育良种,也需要时间,三两年的时间也搞不出来,运气不好,或许十年八年也搞不出来,这就白费力气了。 楚楚只能将目光看向这个时代现有的粮食作物上,看看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这个时代主粮还是黍,它耐旱耐寒,生长周期短,口感软硬,最高能亩产十石,因此很得百姓的喜爱。 而稻喜水,不喜旱,且产量低,只在南方种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 豆子作为主粮,亩产在三四石左右,但不能连续在同一土地种植,长期服用会导致轻微中毒。 小麦耐旱耐寒,生长周期也短,最高亩产可达二十石以上,但此时的人们一般不会将小麦脱壳,而是直接蒸煮成麦饭吃,口感不好,还不易消化,百姓一般将其视为毒粮,只将其作为备用粮储存,万不得已不会去吃,因此小麦种植率不高。 单从粮食的产量而言,楚楚的目光,将其放在了小麦身上。 小麦耐寒耐旱,亩产还是黍的近两倍,若是小麦在民间的种植率上涨,便也能达到让粮食增产的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