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_第245章 杨慎见闻记(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5章 杨慎见闻记(五) (第2/5页)

体系,居然是朱厚照搞出来的。

    这就能说明,朱厚照的实力了,声韵学都懂!太可怕了!

    杨慎是才子,博采众长,这么一问,众人也都反应过来。

    不管是切韵还是反切、注音、拼音,核心都是在于,如何让这个字的读音,被人所记忆。

    而切韵的痛点在于,你得提前知道其他字的读音,才能进行反切。可是语言是会变化的,文字则不会,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汉语和中古汉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明代正德年间,北京的官话已经是现代北京普通话的祖先感觉了,只有词义不同,这个就是训诂学的内容,跟声韵学无关。

    因此站在北京语言的角度来看看,相差真的不算大了。

    但《洪武正韵》被一心复古的朱元璋搞得……太难懂了。

    所以从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就官方考试的时候用之外,其他时候都不见得会用。

    至于其他方式,如注音,其实就是一套反切法,只是将常用的韵部编纂成字符,接着进行拼读,能省下你对于不识的字进行查找的时间。

    而拼音,朱厚照基本上照搬后世自己的学习、结合明代的音调,虽然很多内容其实错漏百出,但朱厚照压根没打算将这个当做定本,还需要修改。

    这一次,只是明晰了规则而已,毕竟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那般的音调,还是很多不同的。

    因此,不少人看着这些注音、拼音,眼中带着惊异和警惕。

    没错,他们在警惕,因为这套体系如果推广出去,那么对于大明的教育事业精英化是灾难的。

    当人人都能读书的那一刻,读书人一多,他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