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75 (第3/4页)
索。行出十里,依稀看见远处道旁三五成群的坐着衣衫破旧、形容枯槁的老弱妇孺与头大身小的孩童。这些人似乎是周边村民,连夜前往建昌避难,听到马蹄声近前,也只是面无表情抬了抬眼皮。闻静思轻勒缰绳,让马儿放缓速度,驼着他慢慢看过这群人。 再往南五十里,就是昌南。一路上,每隔几里就能看到各县各城逃难的百姓,背井离乡,弃家求生。路边不再只有荒草枯林,更添了一座座黄土堆砌的新坟,而那一座座新坟埋着的,是一个个家的团圆与美满。 一行人到达昌南地界,已是辰时末。据吴三郎探听到的消息,今日午时正,巫觋要在湍河的石桥上给河神敬献童男童女。他们越近河边,越是听见吵杂的人声,可喧哗之声再烈,也压不住妇人尖锐的哭喊。待他们来到河畔,便见桥的头尾与岸边都是平民百姓,人群熙熙攘攘分成两处,一处围着几个哭啼不休的妇人与男子,一处聚在捆绑的两个孩童面前。 此时未至正午,桥中间早早备下四尺正方的木头祭台,红布遮盖,显得滑稽又血腥。这座孔桥架设在河道最窄处,全长不过十余丈,连接昌南与白水。往年河水丰沛,能淹没大半个桥墩,今年几乎露出了最后一截石墩。河床干涸的淤泥混着水草石头死鱼,僵硬而肮脏。裂纹从流淌的河水一直伸延到岸边百姓的脚下,那一条条蜿蜒纵横,凌乱交错的纹路,仿如百姓对水源的渴望,深深浅浅,短短长长。 吴三和明珠牵走马匹安置妥当,吴四早已离开队伍,头戴斗笠,挽高衣袖裤管扮作渔家小哥,从河水上游慢慢撑着竹篙划来备好的小船,等一行人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