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功与武术 (第2/10页)
近地区。厢军和乡兵分别戍守全国各要冲地区,藩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于边地。北宋对辽和西夏基本采取被动防守的方针,因此边境上只屯驻了少量的禁军。禁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待遇也较其他军队优厚,因此战力最强。这样,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然而,这样也造成了地方军事的薄弱。 宋太祖赵匡胤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等高级军职,规定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而且把禁军分为“三衙”,即殿前司和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且时常加以调动。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均由枢密院控制。北宋还实行“更戍法”,即每隔几年更换一次禁军的驻屯地点,防止军队成为将领的私兵。这种“兵无常将,将无常师”的局面,虽然有利于防范将领滥用兵权,防止地方兵变,但是也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对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北宋沿用唐代的雇佣兵制度,并试图利用这种制度,将破产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以免他们铤而走险,发动武装暴.乱。因此,凡发生灾荒的地方,政府就在那里招募大量饥民入伍,不惜采取强制措施。北宋政府认为,凶荒年份纵有叛民,也不至于有叛兵。若平常年份发生了兵变,当地农民也不至于相从而起。这样一来,“兵”和“民”被截然分开,确实减少了兵民.联合起义的可能性,维护了地方的统治。但是,军队的数额不断增长,宋太祖后期,禁军、厢军有37万多人,至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间),军队人数达到了上百万。宋仁宗时有人统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