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功与武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功与武术 (第3/10页)

,军队每年的支出总额约占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六七,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其实,关于宋朝“冗兵”的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有先见之明。他认为宋朝都城开封易攻难守,提出迁都洛阳或者长安,来减轻防守压力,减少大量的军事支出。然而这一条想法却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而被誉为大宋武功巅峰的禁军又是如何的呢?

    宋朝建立于赵匡胤之手,可北宋的内核,却是后周,而后周,又是五代财产的继承,换而言之,北宋的“禁军高手”,其实都是来自于唐末遗产,这群人能活下来的,那可真的是厉害,年纪大不说,经验还很多。

    当然啦,这群人的数量也并不多,主要的,还是夹在“唐”、“五代”之间被培养起来的年轻人,生于后唐,崛起于后汉,正处在人生的能力巅峰,最后在后周被收拢,郭威稳定大局,靠的也是这群人。

    宋代禁军体系,其实大唐盛世精华的浓缩,大唐后期,地方节度使割据不断,但不管他们如何叛逆,内部的“团结”却是有保障的,就正是因为“亲卫”制度,和以往浓缩就是精华不同,这个时候的亲卫,人数比得上外驻部队。

    所以五代开始,这种“坏习惯”就开始了,禁军人数暴涨,且进行“轮戍制”,也就是经常进行地方考核,把地方优秀的军士调往中央禁军,久而久之,禁军在人数上、质量上远超地方军队,压根就不怕造反。

    赵匡胤作为柴荣时期的禁军长官,也是这样崛起的。当年赵匡胤本人的“武艺”是很高强的,赵匡胤出身于武将世家,父亲和郭威当年有旧,所以赵匡胤一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