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二章 科举制度 (第11/16页)
一思想、学术。 科举考试前期重在诗赋论策,后期重在经学,王安石废诗赋考经义,正是这一转变的枢纽。元、明、清以程朱一家之说严酷统制知识分子思想,也由王安石用《三经新义》、《字说》等统制学校、科举而开其先河。明清科举所重的“八股文”,正是直接从王安石制定的“经义“演化而来的。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司马光等人的反对。 想到这里,陆垚不由得有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想法。现在王安石还没有举行变法,按照他的年纪来说,应该也不过就是在地方做一个地方官罢了。若是自己哪日得到机会,将王安石请过来,再让他和苏轼好好交流一番,说不定,双方可以化敌为友。毕竟两个人都是陆垚十分崇拜的历史人物,陆垚可不想到最后这两个人发生什么大冲突。 而且,王安石的变法,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的,所以,陆垚此举,也等于说是在救王安石。 宋神宗死去,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当宰相,推翻了科举改革,仅保存了新法以经义取代墨义的部分。元祐四年(1089年),由于经义取士推行了十多年,许多士人已不长于诗赋,因此宋朝又将进士分为诗赋、经义两科。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病死,宋哲宗亲政,又恢复了王安石所定的科举规制。 北宋取消了吏部铨试。但是从宋太祖开始殿试举人,给士子们在省试上增加了一道难关。不少人省试通过了,殿试却遭黜落。宋人的《邵氏见闻录》与《燕翼贻谋录》等书记载:“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皇帝用殿试取黜士人,那么落第者的怨愤必定直接指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