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二章 科举制度 (第8/16页)
垚真觉得到时候恐怕自己会坐立不安,估计都不知道说些什么。 不过好在,至少欧阳修、苏轼苏辙应该都会出席,到时候陆垚还是找一些自己熟悉的人跟他们聊天吧。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宋初承袭其制。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第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中央省试第一名宋代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方才称“状元”。“连中三元”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殿试时皇帝一般并不亲自阅卷,事实上仍由各考官阅定等。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览”。皇帝控制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后,新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 应该说,陆垚最后的目标,就是成为天子门生,也就是,通过殿试。当然,若是能走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他自己一定会取得科举及第的成绩。 虽说在陆垚看来,这次的考试是一个开卷考试,自己有着充足的时间去做准备,不过,也不要小瞧了那些为了这次考试准备了许久的其他考生。更何况,这些人的压力,比起陆垚来可能要小上不少,对陆垚来说,自己的终身大事,还有陆府的地位,都和自己这次科举考试的成绩息息相关。 弥封、誊录,时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又叫做“糊名”。糊名之法最早出现在唐朝,唐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