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三章 武馆 (第2/9页)
了新的要求,从从前的侧重“武勇”到现在的侧重于“智略”,发掘将才的办法自然也要有新的革新。 在提倡武举的呼声逐渐走高的情况下,于天圣八年出.台新的武举考试方法,先审策论,再测弓马,通过兵部初试,最后由皇帝殿试。应试者必须先通过策论的审核才能考核武艺,大大彰显出对策论之于武举的重要性,而武艺的考核,却只有射箭与马术两项,这与唐代的武举考试内容相比在项目上有所减少,而且要求降低至及格即可。由于武举考试方法的改革无法解决将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对外战争的失利和边防危机的加重使军事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到了日程。由于宋代是历经了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再次实现的统一,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用了修文偃武的政策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为此,在北宋初期,所有兵书被全部列为了禁书,军事教育的发展被严重阻碍。在“外患事小,内忧可惧”的观念影响下,宋王朝紧紧地桎梏着军事教育,哪怕在此期间面临着多次伐辽失败的窘境。 康定初,西夏李元昊反叛,边防糜烂,边将屡败,由于北宋立国以来的重文抑武国策不利于应对边防危机,以西夏的反叛为契机,促进了武学设立。其中以范仲淹、富弼为代表,在面对西夏反叛引发的问题时,极力主张设置武学用以培养军事人才,增强军事力量。富弼在景佑元年上书仁宗道“文既富矣,武未甚备,有致乱的危机。遂提议设置武学宜于太公庙。”武学应该设于太公庙。教学内容以太公、孙子等人的作品为根基。富弼等人设立武学的倡议虽然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但是受限于种种条件并没有立即推行。直至庆历二年十二月,宋仁宗宣布设置武学,以太常丞阮逸为武学教授。自此宋代武学诞生,成为了中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