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三章 武馆 (第3/9页)
历史上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军校。二、宋代武学的发展演进富弼在景佑元年就曾上书仁宗,并得到了朝廷的肯定,这可谓是宋代武学的萌芽阶段。庆历三年五月二十一日,仁宗纳谏范仲淹等人的上书,“诏置武学于武成王庙,以太常垂阮逸为教授。”宣告了武学的正式建立。但武学的建立却备受许多儒教士大夫的责难和抵制,他们“以为古名将,如诸葛亮、羊祜、杜预、裴度等,岂尝专学《孙》、《吴》”为理由,不断攻讦武学,造成了社会上出现“英豪”之士耻于就学的怪现象,入武学者屈指可数。由此可见,这个时期武学其建立与存在只是昙花一现,此后,立废无常的宋代武学就在曲折与磨难中艰难发展。 针对当时教育培养人才重文轻武的弊端,宋神宗熙宁五年,王安石再次提出兴办武学,并将其列为官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熙宁五年六月,王安石在上书中说:“臣等欲复置武学,以广教育,以追成先朝之志。”在王安石建议下,同年六月二十七日,宋代武学重建于武成王庙。“以尚书兵部郎中韩缤判学,内藏库副使郭固同判,赐食本钱万络。”至此,武学成为宋代官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宋代军事人才培养的高等专门学校,此后中央武学不再废除。在宋代中央武学建立后,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徽宗命各地方州县设置武学,以向中央武学升贡,由此“诸州皆置武学”。宣告了武学的鼎盛时期的到来。北宋地方武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配套制度,对后世地方军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靖康之变后,武学陷于瘫痪。虽然宋高宗绍兴十六年曾下诏令于临安府修建武学,但直到绍兴二十六年,高宗悲哀地发现“武学颓弊,因谕辅臣曰‘文武一道也,今太学就绪,而武学几废,恐有遗才。’诏兵部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