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35 (第4/4页)
人的需要量),只怕这二十年间中国的工业规模需要扩大10倍才勉强能够满足城市青年就业的需要。可是在已经没有了建国初期大规模苏援的二十年里要让工业规模再增加十倍(而且还是至少十倍)哪儿有那么容易?事实上早在1960年代后期中国政就已经开始为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而头痛不已,“上山下乡”的号召固然有着政治方面的考虑。实际上也是为了缓解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代价极大。 为了避免城市人口大量失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事实上还是没能避免。所以后来才有了“严打”。),新中国政被迫以户口限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这就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划分也趋于固化而增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矛盾,同时当时的政还不得不容忍企事业单位人浮于事,以牺牲劳动生产率为代价避免太多的青年因为没有工作而寻衅滋事。但即使付出了这么多代价,就业问题依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后来是直到改革开放引进了外资。并借此打开了国际市场,才最终将这个问题基本解决(注1)。因此80年代不惜一切代价地大量引进外资虽然没能像预期的那样“以市场换技术”(注2),但仅就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难题这一点,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便不容否定。 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严重。除了当时中国人超高的生育率之外,为新中国迅速完成初级工业化立下奇功的“技工速成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