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35 (第3/4页)
大降低。而如果耐得住寂寞、并且外部环境也允许和平发展,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那么普通技工的需求量只会逐步增加,完全来得及慢慢培养。 但是,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举国上下又无不渴望民族复兴,难免有些急功近利,因此这一难关就愈发难以逾越,历史上新中国虽然创造性地发明了“技工速成”等讨巧的办法,成功地快速实现了初级工业化,但是却也因此,使得工业化的第三道难关变得更加难以逾越… 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便于集中国家力量的优势搞大工程、大项目,进而带动整体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固然是后进国家加速工业化的法宝,但是因此强行“催生”出的众多城市人口,却会在二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后导致工业劳动力供大于求。 就拿历史上的新中国来说,1957年的工人总数相比1952年几乎翻了一番,当时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这五六百万新增城市人口又几乎都是适婚年龄,同时还普遍没有改变在农业社会高生育率的传统(其实原有的城市居民情况也不会好上多少,在优生优育观念形成之前,不靠强制规定,生育率是降不下来的。),一户人家生五六个小孩是十分寻常的事,因此可以想象,当二十年之后这些小孩成年的时候。即便其间没有一个农民进城,中国的城市人口也会至少暴增数倍,而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幅只会更大。要知道这些青年人的父母此时还没到退休的年龄。… 这也就意味着二十年后中国需要有相当于1957年几倍数量的城市工作岗位,再考虑到科技进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相对减少了对于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