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411节 (第4/9页)
之短对其他兵种之长的不利制约。” 听完这个,宁阳伯陈懋若有所思了起来。 “当然了,这些只是军事理论层面上的东西,还有更重要的。” “更重要的?”柳升也愣了愣,国师没跟他讨论过这个。 姜星火点了点头:“不错,在未来时代的战争里,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兵员征召、训练、补充机制,同时还要有配套的参谋、后勤、卫生等机构。” “换言之,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变革,器物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制度,但制度的变革远比器物的变革更加重要。” “现行的卫所兵制度,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即便没有热武器时代浪潮的影响,它也将不适应未来的战争模式!” 第370章 张辅 “……” 整个五军都督府的议事厅里鸦雀无声,众人都陷入沉默之中,认真消化着刚才从国师嘴巴里吐露出来的这番言辞。 客观公正地来说,靖难之役不讨论战争性质等问题,仅以兵源构成、士卒出身来讲,跟唐朝的安史之乱,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燕军的兵源构成,主要以胡人(蒙古人、色目人)和北地胡化汉儿为主,士卒出身则是既有与唐朝府兵高度相似的卫所兵,也有募兵制下的新征兵,还有朵颜三卫等雇佣兵.朱棣麾下的燕军,跟安史之乱时的那个“燕军(安禄山国号大燕)”在这两方面不说一模一样吧,也可以说是相差无几。 而正是因为经过了四年靖难之役的战火检验,正是因为很多将领都认识到了内地卫所兵战力的低下,卫所制变革的必要性,才被在座的将军们看得清清楚楚。 卫所制最早是由元朝户部尚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