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_大明国师 第35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358节 (第2/7页)

代赈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最早始于春秋齐国齐景公时期,《晏子春秋》有一段故事即“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赈民”,也就是说,当时发生了饥荒,大夫晏婴谏言发仑粟赈济,但齐景公没有同意,当时齐景公正计划建筑一个“路寝之台”,晏婴便假手筑台之名行赈灾之实,他命令下属官吏以高酬雇佣灾民,并加长道路有意宽缓竣工日期,把路寝筑得高大宏伟,让灾民度过了灾荒年岁。

    无独有偶,我铁血大宋除了放任不管,也尝试过这种赈灾思路,譬如宋神宗熙宁八年的时候,同样是江南发生灾害,越州知州赵抹奉命前去救灾,他除进行赈灾之外,还招募三万民工修筑城墙,对灾区的民工既发给工钱又发给粮食,等于出了两倍的工钱当然了,铁血大宋虽然有钱,但是这么多人的工钱,地方官府一时半会儿也凑不出来,所以是走的当地士大夫借贷,而且为了使有钱人愿意借贷,规定由官府负责在赈灾结束后偿还。

    在场的士绅都是饱读经史子集的,也确实有很多宋代士大夫家族传承下来的,所以他们很快就想到了宋朝过去发生在江南的赈灾案例。

    “莫非,国师还要额外朝我们借钱借粮食来养活这些人?”

    很多人开始互相交换起了眼神。

    捐几千石粮食,换个“守法士绅”的匾额,是划算的买卖。

    可要是再借出去粮食和钱财,作为工酬,那他们可就亏大了。

    事实上,这既是经济帐,也是以工代赈在清代以前从未有过大规模推行的原因。

    便是说以前做工,官府都是直接征徭役,现在做工,官府还得借钱养着你们?那官府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