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上海滩_第九十一章,混乱的1936年续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混乱的1936年续7。 (第5/7页)

生产的武器。就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延续了数年之久,但也锻炼了一批技术骨干。特别是用外国零部件装配过枪支、火炮后,生产技术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总的来讲,这时兵器生产略具雏形。辛亥革命后,1912年,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加紧军火制造,从日本、德国、英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械设备,聘用国外军工厂技术人员,逐步扩建山西机器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改名为太原兵工厂前,上设总办,由晋军第一旅旅长商震兼,李蒙淑任厂长,下设三个科,其中第二科分工专管制造火药和枪弹。1921年,实习厂从上海高昌庙所设的陆军部国营军器工厂订购子弹机一套,日产子弹1万发。后经太原育才机器厂仿造了子弹机,产量翻了一番,日产2万发。另可以制造六五步枪、七九步枪和手持机枪的子弹,此乃山西制造军备之开始。在造枪支弹药成功的同时,又开始研制手榴弹。弹体分铁皮与铸铁两种。经过多次实验和战场的实践,木柄铸铁手榴弹弹体可以爆裂成数十粒乃至上百粒弹片,杀伤力大,成为山西造军火中的名牌,最高日产达十万多颗。南京和沈阳兵工厂均仿制,公认山西研制的手榴弹威力最大。1923年7月,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再度改组,将下设三个科所属的生产车间均改为厂,并新设置了枪弹厂、炸弹厂、炮弹厂、无烟药厂、炸药厂,制酸厂。另外,阎锡山还在太原东山成立了独立的黑药厂和压药厂。随着枪弹、炸弹和炮弹的产量日增,火药生产赶不上需要,除白色起爆炸药外,还生产了皮克林酸炸药,为降低成本,又研制生产了铅粉炸药,但在使用中出现爆炸不良等现象。1924年,在日本帝国大学学化工的张恺毕业归来,仿制成本低廉的硝酸铵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