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440节 (第7/7页)
地别过了头去。 孔希路将一盘菜递到栏杆边上,对黄信说道:“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如此不问食由,只为维系,黄副宪,且吃点吧。” 黄信摇了摇头,并没有说拒绝的理由,孔希路也不强求,放回了桌子上。 “朱子注《论语》云: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麤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依我看来,天理、人欲莫过如此。” 孔希路笑着说道,拿起筷子,慢条斯理夹起一块鱼rou。 他是一个极其讲究的人,吃饭的仪态非常讲究,正如他的祖先孔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般。 孔希路用筷子挑起鱼刺将其摆放整齐,又仔细把上面残留的鱼皮和令人不适的油脂剔除干净以后,才将鱼rou放进口中,品尝。 这种吃法,是他自己发明的,他觉得既优雅,又符合礼数,简直妙不可言。 就在这时,在官复原职的纪纲的拥簇下,姜星火来到了熟悉的诏狱。 “好吃吗?”纪纲问道。 孔希路没说话,食不语。 姜星火也没催促,就这么站着等对方吃完饭。 孔希路慢条斯理地用手帕擦了擦嘴巴,他倒是没有狂到对姜星火等人视而不见,而是放下手帕,平静地说道:“圣人日命云者,为中人而设也。上智之士,惟义之安,虽日求而得之,然安于义而无求,此乐天者之事也。至于闻有命而不能安之,则每下矣。不知道国师是上人,还是中人,亦或是下人?” 这是孔子关于“知命”的教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